老子(約公元前571-471年),,姓李名耳,,字聃
一,、榮譽
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東方三大圣人之首
二,、成就
1、《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兜赖陆洝贰ⅰ兑捉洝泛汀墩撜Z》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樸素辯證法
樸素辯證法思想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又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他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他還進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轉化的觀點,。例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曲則全,枉則直”,,“物壯則老”等,。
3、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精神,。也是他的天道無為思想在社會政治方面的反映,。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統(tǒng)治者要“無為”,,同時也使“民無知,、無欲,、無為”, 這樣才能使天下安定,政權鞏固,,達到“無不為”的目的,。老子的理想社會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生活,。
三、軼事
1,、高論生死
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于是報請?zhí)熳?,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yǎng)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fā)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饑體倦,。于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tǒng)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tǒng),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tǒng)情,,故情可節(jié)制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饑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tǒng)情,?”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于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后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損而睡可眠矣?!北娙寺勚?,心皆豁然曠達。
2,、論養(yǎng)生經
老聃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一弟子南榮拜見老聃,,道:“弟子南榮,,資質愚鈍難化,特行七日七夜,,來此求教圣人,。”老聃道:“汝求何道,?”
南榮答:“養(yǎng)生之道,。”
老聃曰:“養(yǎng)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欲,,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于是乎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外一體,,皆歸于自然,,于是達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學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
南榮聞言,,苦心求道之意頓消,。如釋重負,身心已變得清涼爽快,、舒展曠達,、平靜淡泊。于是拜謝老聃道:“先生一席話,,勝我十年修,。如今榮不請教大道,但愿受養(yǎng)生之經,?!?/p>
老聃道:“養(yǎng)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卷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陰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此乃養(yǎng)生之經也,。”
南榮問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
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于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于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p>
南榮問道:“如此即至境乎,?”
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p>
四,、哲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