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簡介
哲思1
家庭生活中的一個大問題:如何與老中幼相處?
總的來說,,我的體會是對待小孩應持“生而不有”的態(tài)度,,對待伴侶應持“和而不同”的態(tài)度,對待老人應持“孝而不愚”的態(tài)度,。
1.對待小孩,,持“生而不有”的態(tài)度
這句話不是我講的,是老子講的(出自《道德經(jīng)》),,意思是“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就是說我們應該養(yǎng)育自己的子女,但是不應該占有子女,。不要把子女看成是一件你個人的物品,,或?qū)崿F(xiàn)你自己未竟事業(yè)的工具。
深以為然,。
然而看看身邊,,有好多家長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圖,要么給孩子報這個班,、那個班,;要么補習這個、學習那個,;要么給孩子安排專業(yè),、安排工作、安排對象,;要么把孩子當作了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工具,。這些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yǎng)的,,所以自己就擁有對孩子的處置權,,動不動就吆三喝四,指使或者強迫孩子這樣做那樣做,。這些就是典型的“占有心態(tài)”,,要不得!
其實孩子也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存在的,,他們有自己的喜好,,也有獨立的思想。憑什么子女要實現(xiàn)我們的未竟事業(yè)或愿望,?沒有道理的,。一代有一代的理想、一代又有一代的文化,,不要用我們這一代的文化去強迫下一代,。有時候,家長過度的“占有心態(tài)”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強烈的叛逆心理,。
2.對待伴侶,持“和而不同”的態(tài)度
這話也不是我說的,,是孔子講的(出自《論語》),。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但一些具體問題上卻不必茍同于對方,。你看,,夫妻雙方在一個屋檐下生活,免不了對很多具體事情,、具體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這很正常。但是如果一方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或是威權的,,非要與對方爭辯個我高你下,、我對你錯,那是沒必要的,,也是不對的,。
然而,我們可以想想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伴侶就是在這樣一種無休止的“辯論”中,一點一點把感情給徹底辯沒了?!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是不同的,。而不同就意味著差異,意味著矛盾,。要認識到:雙方的意見和觀念不一樣是必然的,,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下次,,如果和伴侶發(fā)生意見分歧了,,試著想一想孔子講的四個字“和而不同”,總體上去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態(tài)度,,同時試著去接受,,至少是尊重對方的不同觀點。相信時間長了,,會對你的婚姻關系帶來好處,,幸福感也會有很大提升,。另外,“和而不同”不僅可以運用在婚姻關系中,,也可以推廣到與同事,、朋友等社交關系中。
3.對待老人,,持“孝而不愚”的態(tài)度
這話是我說的,,出自今天早上。我以為,,對待老人首先應該要做到孝順,。那如何叫孝順呢?孔子也早說過了,,就是要避免“色難”,。意思是對父母要有一顆恭敬的心,一個謙和的態(tài)度,,要做到不給父母臉色看,。
孔子講得真好。
比如,,父母跟你探討一些事情或問題的時候,,如果觀點和你不同,或者總是嘮叨同一個問題,,你會不會流露出對父母的蔑視和不耐煩呢,?你會不會趾高氣揚地打斷、貶低,、反對,、甚至是批評你的父母呢?如果你這樣做了,,那就是“色難”,,就是不孝。我以為,,正確的做法就是應該盡量克制自己,,始終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認真聽他們的嘮叨,。簡單來說,,就是抱著謙和的態(tài)度去“聽話”。
但是老人說的話,,是不是都要照著做呢,?
這又不是的。因為時代不同,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世界觀,、人生觀不同,是正常的,。老人之所以有時候會固執(zhí)己見,,那是他們那一代的人生經(jīng)驗,不能否認,。但客觀上看,年輕人又有年輕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年輕人也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和生活文化。不能用老人的文化強迫年輕人的文化,。所以,,又不能是老人說什么,我們就照著做什么,,要避免那種“愚孝”,。
總的來看,對小孩應該“生而不有”,;對伴侶應該“和而不同”,;對老人應該“孝而不愚”。這是我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體會,,今天推薦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鳴謝“六六愛思考”,,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
哲思2
婆媳相處之道,聽了孟非這么說,,我才恍然明白
我婆婆每個周末都一定會給我發(fā)短消息:**,,周末愉快!隔三差五就會給我老公發(fā)微信:兒子,,娘想你,。諸如此,而且她和我老公會上演“史上最好婆婆”的戲碼,,總說我也是她女兒,。唔,首先我很感謝她能喜歡我,,但對不起,,生養(yǎng)我的母親才是我的媽媽。那些“嫁到我家,我會把你當親生女兒一樣看待”這樣的話,,請原諒我的冷漠,,我是不會當真的。孟非在節(jié)目里就說了:保持距離,,保持尊重,。
《媳婦的美好時代》里面有一個情節(jié),至今記憶猶新,。媳婦兒豆豆從超市買了兩大塊豬肉,,剛巧被婆婆看見了,本來婆婆不覺得什么,,誰知加上小姑子的挑唆,。婆婆心里不平衡了,覺得豆豆一定是把貴的那一塊給自己的媽媽,,而不是婆婆,。無論豆豆怎么解釋,婆婆就是不依不饒,。其實婆婆計較的并不是兩塊肉花錢的多少,,而是想知道自己也在媳婦兒心里的位置??傊推牌抛≡谝粋€屋檐底下,,雞毛蒜皮也是事,久而久之,,會影響彼此的生活,。保持距離,不干擾彼此的生活才是婆媳相處之道,。
千萬別以為婆媳之間真的像親生母女一樣可以肆無忌憚,、勾肩搭背,那就大錯特錯了,。那只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角度、一種心理暗示,、甚至是一種道德,。婆媳之間因為沒有血緣關系的本來,沒有長時間生活磨合的基礎,,如果婆媳之間真的毫無距離感,,結果一定是方寸大亂。因此,,無論婆媳之間相處得再好,,也始終要保持距離,相敬如賓、互相尊重,。
無論婆媳之間要處得再好,,也始終要保持距離說得很精辟。但是在婆媳關系中,,很多兒媳卻誤解了這句話,;她們與婆婆之間保持距離的方式是:在生活中和婆婆劃起一道鴻溝,與婆婆分開住,、不說話,、不交流、不來往,,淡化婆媳感情,;兒媳與婆婆之間的這種方式遠遠超出了保持距離的范圍和意義,這是一種感情冷落,。
不管你長到多少歲,在自己的家里不想做飯,,躺在床上,,媽媽會為你精心的做好你愛吃的一大桌子飯。如果是在婆婆家里,,別說躺在床上不動,,就是這一大桌的菜是你一個人做的,婆婆也依然會挑三揀四,。在家里和自己的媽媽拌兩句嘴媽媽很快就忘了,,不會往心里去,還會待你如初,。你和婆婆拌兩句嘴試試,,不定有多少細碎的法子等著收拾你呢?婆婆心里不痛快,,自然會心里有疙瘩,,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那些所謂多事的婆婆,,無非是擔心媳婦照顧不好自己的兒子,。既然成家立業(yè),就意味著走進婚姻殿堂的兩個人是獨立成熟的兩個人,,可以共擔風雨,,共同經(jīng)營一個小家。
那么老人也該有老人自己的生活,,為子女操勞一輩子,。子女成家后大可以安享晚年,不摻和小兩口的生活,各自過自己的日子,。好的婆媳關系,,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婆媳之間互相尊重,,多一些理解溝通,因為,,你們愛的是同一個男人,,不要讓這個男人左右為難。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有獨立的空間,,各自過各自的生活,不過多干涉,,不打擾,,不越位,認清自己的定位,,才能讓婆媳關系親密無間,。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也偶爾會和父母產(chǎn)生矛盾,,可一家人血濃于水,,不會有隔夜仇。但婆婆不同,,你的缺點和錯誤都可能被她銘記于心,,產(chǎn)生隔閡,短時間還能忍受,,可長期相處必然會導致矛盾不斷,。
(鳴謝曾經(jīng)曰過,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