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哲學咨詢在北美的生存狀態(tài)略窺
摘 要:強調(diào)介入生活、 服務到人的 “哲學咨詢”, 可謂風靡北美。轉(zhuǎn)折中的中國, 對其表現(xiàn)出高度的興趣, 然相關(guān)研究基本空白,。本文便著力于彌補缺憾, 推動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同步發(fā)展,。文中首先整理、 辨析了哲學咨詢的英語和漢語概念, 指出無論是 phiosopical counselling, 還是philosophical practice , 最終的落點都在用柏拉圖, 取代 “柏賽克” (prozac , 代指精神藥物) ,。隨后通過對美國哲學執(zhí)業(yè)者協(xié)會 (APPA)的發(fā)起人 Lou Marinoff 的哲學活動的記錄, 側(cè)面展示了北美的哲學咨詢業(yè)為求生存而展開的與心理咨詢之間的競爭;在宏觀掃描北美的哲學咨詢業(yè)生態(tài)后, 文章進入微觀的咨詢現(xiàn)場, 透過Tim的案例, 感受北美的哲 學咨詢業(yè)生態(tài), 并引申出兩個關(guān)乎哲學咨詢發(fā)展的基本準則:1,、哲學咨詢師應該說明主義的副作用;2、不要代替客戶學習, 不要代替客戶思想,。
關(guān)鍵詞:哲學咨詢;精神療法;實踐智慧;蘇格拉底;存在主義
作者簡介:周永生 ( 1971 -) , 安徽人,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 哲學,、 自然辯證法。
“空”, 被哲學家作為論點征用, 卻不能紓解人類的痛,。 ——伊壁鳩魯
相比傳統(tǒng)哲學通常給人的 “象牙塔”,、 “靜謐” 的印象, 強調(diào)介入生活、 服務到人的 “哲 學咨詢”, 可謂風靡北美,。且看美國哲學,、咨詢及精神療法協(xié)會 (ASPCP)的前主席、 現(xiàn)在的美國哲學執(zhí)業(yè)者協(xié)會 (APPA)的發(fā)起人 Lou Marinoff 的一段文字描述:在我寫作此稿期間 (譯者注:本段文字源于 Lou Marinoff為《哲學實踐》 的創(chuàng)刊號撰寫的創(chuàng)刊詞, 題為 “1名哲學家等于100門 `C語言' ”) ,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剛剛出版了今年的年終版, 發(fā)行日期為 2004年 12月 27日,。封面故事內(nèi)容 “2005年美好生活 50招”, “哲學咨詢” 榜上有名, 恰好排在 “買入股票 ” 之前,。 記者 J a y To l s o n在文章結(jié)尾總結(jié)道:“美國人無論 是想雇個專業(yè)人士一道學習哲學, 還是在業(yè)余的氛圍下學習, 參加討論小組, 或是獨自捧書而讀, 有一點無疑是再清楚不過的:蘇格拉底的精神, 又回到了集市之中?!?/span>
居然能被 80%家庭持有股票的,、商業(yè)精神滲透到骨髓的美國人, 與股票投資比肩而列的 “哲 學咨詢”, 到底是什么呢?
哲學咨詢的大致定義
無論是在被西方哲學界較為常用 (可能是最受歡迎的)的專業(yè)學術(shù)數(shù)據(jù)庫 “斯坦福大學哲學 大百科” 里, 還是在另一西方知識界亦普遍使用的 “維基百科” 里, 進行詞組精確搜索, 均沒有 “哲學咨詢” 的英文條目;由此亦可見該學科分支之年輕或者未見容于主流。
哲學咨詢及哲學咨詢者的英語和漢語概念的簡單對照 “名不正, 則言不順;言不順, 則事不成” (《論語·子路》) , 是故, 我們首先追溯哲學咨詢之名之所出, 方可準確定義之,。哲學咨詢, 英文表述有 2種, philosophical counselling或 philosophical practice , 前者似乎比較多見,。至于對從事哲學咨詢業(yè)者的稱謂, 英文表述則3種:哲學執(zhí)業(yè)者 philosophical practitioner ,、 哲學顧問 philosophical counselor 、 哲學咨詢師philosophical consultant , 第一種稱謂 philosophical practitione r 在北美似乎較普遍,。至于哲學咨詢業(yè)者的中文稱 謂, 上述 3種譯法均不完美, 或改取 “哲學咨士” 或 “咨哲”, 似乎更合漢語造詞之法,、 且盡得漢語簡練之妙。
關(guān)于哲學實踐 philosophical practice
哲學實踐 philosophical practice , 是美國哲學執(zhí)業(yè)者協(xié)會 (APPA)的發(fā)起人 Lou Marinoff所常用之詞, 對這個概念, 他在《哲學實踐》的創(chuàng)刊詞中, 有較翔實的解釋:
哲學實踐, 這是我們的會刊的名字, 也是我們的運動的名字——會刊的名字, 也受啟于運 動,。出版者和 APPA在經(jīng)過對希臘命名法的絞盡腦汁的搜索后, 才敲定此名,。在狂搜數(shù)據(jù)庫時, 我們發(fā)現(xiàn), 最恰當?shù)南ED名稱 (例如, 認知 Noesis , 實踐智慧 Phronesis 等等)都已經(jīng)這樣或那樣被征用了, 可笑的是, 有些用途和意思, 與哲學實踐風馬牛不相及。最后, 在無果的希臘語檢索后, 我們回到了通俗易懂的英語名稱上來, 而且大家一拍即合,。對我而言, 這個名稱既是一份聲明, 也是一紙邀請,。它所聲明的是, 對哲學來說, 有一樣東西相當重要, 那就是 “智慧之愛”, 這種愛, 不僅存乎理論, 而且要付諸實踐。哲學之史, 無論東方的, 還是西方的, 都有豐富多彩的哲學應用案例記錄在案,。哲學, 只是主要在 20 世紀, 哲學家們才犧牲了他們令人敬畏的思維力量, 過起隱居而思,、遠離人民的牧師般生活。他們?nèi)褙炞⒂趶睦碚摰嚼碚? 而對實踐之念避之唯恐不及,。這股浪潮因應用倫理學的推進而起變, 應用倫理學使得道德理性開始思考問題,、案例、技術(shù)問題以及人類的重大災難等, 公眾得以知曉,、 辯論得以展開,、 影響因而擴大、 政策因而修訂,。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 應用倫理學自力更生, 成為朝陽產(chǎn)業(yè),。以此為基礎, 哲學實踐將 “智慧之愛” 廣為應用, 涵蓋個人問題、 群體動力和組織文化,。作為執(zhí)業(yè)者, 我們宣稱, 哲學真的也烤面包;而且不止于此, 哲學家為人類的精神生活提供了營養(yǎng)之精華,。
這個名稱, 作為一份邀請函……我們邀請您在自己的生活中, 思索這種實踐的蘊義;我們邀 請您與他人一起, 探索哲學實踐之道;我們邀請您, 為了您自己, 體驗亞里士多德所宣布的, 只有以實踐智慧指導下的行動所組成的生活, 才是人類所能企及的最高尚、 最完滿的生活,。
綜上可見, philosophical practice 強調(diào)的是哲學的實踐性,。該名稱瑯瑯上口, 比之 philosophical counselling大氣, 但也有不夠一目了然的缺點。作為運動的名稱固然好, 作為行業(yè)的名稱, 則容易使顧客困惑,。
關(guān)于哲學執(zhí)業(yè)者 philosophical practitioner
如前所述, 北美的哲學咨詢業(yè)者, 最常使用的稱謂是philosophical practitioner , 所謂 practitioner , 主要強調(diào)面向公眾的營業(yè)性, 如醫(yī)生,、律師的開門營業(yè), 在北美的醫(yī)療系統(tǒng)中, 就有醫(yī)院門診和通常規(guī)模較小且為私有的開門營業(yè)的診所的區(qū)別, 前者是 clinic , 后者是 practitioner。但 practitioner并不限于醫(yī)生或律師,。
比如, 在基督教科學派中, 就也有 practitioner一詞, 專司公眾靈魂的拯救, 當然, 使用的是信仰療法,。進而言之, 有時, practitioner也用以強調(diào)實踐性, 似乎未必一定要領(lǐng)取執(zhí)照開門營業(yè), 比如, pedagogical practitioner便指教育實踐家, 不一定非要親自辦學校。
哲學咨詢的簡單定義
哲學家 Peter Raabe , 自稱 “加拿大第一個,、國際上屈指可數(shù)的以哲學咨詢研究獲得博士學位的人”, 在其個人主頁上, 他對什么是哲學咨詢及人們什么時候需要哲學咨詢做了基本介紹: “簡而言之, 哲學咨詢意味著一位訓練有素的哲學家, 幫助某個個體處理個體本人或與其相關(guān)的問題,。哲學顧問知道, 大多數(shù)人能夠獨自或 在貴人的幫助下, 解決大多數(shù)的問題。只有當問題變得極為復雜——例如, 當不同價值之間似乎相互沖突, 當事實看上去自相矛盾, 當對問題的理性推演陷入怪圈, 或者, 當生活突然顯得索然寡味——一位受過訓練的哲學家, 這時就可能比一般的朋友或家庭成員更能幫上忙?!?/p>
顯然, 嚴格來講, Peter Raabe 給出的定義頗有問題, 但對什么時候哲學咨詢可以派上用場描述準確,。筆者以為, 哲學咨詢不妨定義為 “哲學家以類似坐堂醫(yī)生的形式, 接受人們關(guān)于哲學問題的咨詢”。
透過 Lou Marinoff 定性地看北美的哲學咨詢業(yè)生態(tài)
滴水見陽光,。敘述一個行業(yè)的生態(tài), 一個好的方法, 就是分析這個行業(yè)的領(lǐng)袖級人物或機構(gòu) 的軌跡, 他們的命運, 往往就是整個行業(yè)的命 運,。1991年起便在北美營業(yè)的美國哲學、咨詢及精神療法協(xié)會 (ASPCP)的前主席,、現(xiàn)在的美國哲學執(zhí)業(yè)者協(xié)會 (APPA)的發(fā)起人 Lou Marinoff , 無疑與條件完全吻合,。以下, 我們就從其簡歷及其言行所引發(fā)的學術(shù)爭論中, 定性地得窺北美的哲學咨詢業(yè)生態(tài)之一斑:
Lou Marinoff 之學術(shù)簡歷
Lou Marinoff , 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的蒙特利爾, 一位來自加拿大的聯(lián)邦學者, 倫敦學院大學科學哲學博士。歷任倫敦學院大學及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研究員,、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的加拿大商業(yè)及專業(yè)倫理學網(wǎng)的總協(xié)調(diào),、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及 Ca p i l a n o學院講師。現(xiàn)任紐約城市學院哲學系副教授兼系副主任,。
1991年起, Lou就開始擔任哲學顧問和哲學咨詢師,。客戶包括個人,、 教育機構(gòu),、 專業(yè)協(xié)會、 公司和政府,。他是美國哲學,、咨詢及精神療法協(xié)會 (ASPCP)的前主席, 后從該組織脫離, 另外組建美國哲學執(zhí)業(yè)者協(xié)會 (APPA) 。他現(xiàn)任亞利桑那大學地方政府研究所研究員,、亞斯本研究所研究員、歐米加神學研究所和世界經(jīng)濟論壇的智庫成員,。
Lou一般在決策理論,、倫理學、哲學實踐和其他學術(shù)領(lǐng)域發(fā)表著述,。他是兩本國際暢銷書的作者, 包括 《要柏拉圖, 不要柏賽克》 (Harper Collins , NY 1999)(譯者注:原文為Plato Not Prozac ,Prozac柏賽克, 是西方一種抗抑郁癥藥品的馳名商標) , 該書瞄準普通讀者, 以 25種語言刊行,。他撰寫的教材《哲學實踐》 (Academic Press , NY 2001) , 則以 “知情人的視角”, 對哲學咨詢這個行業(yè)進行了更加技術(shù)化的介紹。他最新出版的暢銷書 《治療常人》 ( 原書名為 《大問題》) , 英文版由 Bloomsbury出版社 2003年在紐約和倫敦同時面世, 亦有多種譯本,。
Lou的開拓性工作受到了國內(nèi)和國際媒介的關(guān)注,。作為一個備受全世界歡迎的哲學執(zhí)業(yè)者和演講家, Lou為促進哲學的復興而努力著。
圍繞 Lou Marinoff 展開的批評和爭論
Lou Marinoff 遭到了其他以哲學幫助世人的同行的批評, 認為他搞的哲學過于媚俗, 且不遵守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業(yè)已建立的規(guī)則,。許多書評者發(fā)現(xiàn), 他的作品更注重貶損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之不足, 而不是開出真正的哲學處方,。美國哲學咨詢和精神治療學會的 Elliot D.Cohe n認 為, “美國哲學咨詢業(yè)成長的最大的障礙, 是得到現(xiàn)有的精神健康界的認可……對于 Marinoff 為沒有受到過任何臨床訓練的人做資歷認證, 他們 (譯者注:指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界)的說法是, `哲學家對精神健康問題一竅不通, 而且他們會害了客戶’?!?/p>
Shlomit Schuster , 以色列的一名執(zhí)業(yè)者, 則 認為 “ Marinoff 博士的演講會上的人頭攢動, 令全世界的哲學咨詢業(yè)為之蒙羞,。”
David O Donaghue , 一位擁有哲學博士頭銜的有照心理學家, 聲稱 Marinoff “不是一位學者, 他不是那個可以領(lǐng)導一個國家的哲學咨詢界的人”。 O Donaghue 認為 Marinoff 所開具的3日班的哲學培訓證書是 “可笑的”,。
辯護者則回應, 那些 Marinoff 之流對 Marinoff 本人及全體哲學咨詢界發(fā)動的攻擊, 顯得過于思路狹窄,、過于因循守舊, 不足以代表整個行業(yè)。例如, 在與新澤西哲學執(zhí)業(yè)者 Eric Bryant 電子郵件書信中, Marinoff 拒絕支持 Eric Bryant 的哲學實踐, 因為 Bryant 使用了易經(jīng),。 Schuster 對 Bryant 說, “我相信……人們應該使用他們的頭腦找尋答案, 而不是靠擲骰子或用易經(jīng),。您可否考慮從您的生活里抹去易經(jīng)? 那將對您大有裨益?!?/p>
有些辯護者則回復認為, 多數(shù)的惡意批評者是財運受到競爭威脅的個人,。此外, 由 APPA出 具的證明只是提供給那些實際上已經(jīng)具有資格做哲學咨詢的人, 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專業(yè)的哲學家。因此, 這些辯護者提出, 這種證明僅僅是用于協(xié)助轉(zhuǎn)場的哲學家, 幫助他們從哲學家的普遍所在的教育界 (大學教室) , 轉(zhuǎn)到一個需要某些額外的技能和實用知識的行業(yè),。從這個角度上看, 正如 O Donaghue 所斷言, 擔心 APPA的證明 是 “可笑的” 的想法, 本身就是一種錯誤,。事實上, 這種將心理學 /精神療法和哲學咨詢做比較的做法很成問題。哲學咨詢雖然從心理學和精神療法那里借用了某些觀點, 但是他們之間卻有極大的不同,。前者側(cè)重于 “診斷” 和 “治療” 精神或情感性疾病, 后者則關(guān)心那些雖然沒有罹患這些疾病, 但是試圖解決那些存在于他們的人生中的重大的,、 與存在相關(guān)的基本問題的人。而那些問題, 恰恰是哲學一直在, 至少是部分時間在研究的問題,。這就意味著, 哲學咨詢不是心理學或精神療法的威脅或競爭者, 而是為人們提供了另外一種方案解決他們的問題,。進而言之, 這就 意味著 Cohen所說的, 哲學咨詢在美國能否立足, 取決于專業(yè)的心理學界的認可的主張, 本身是需要質(zhì)疑的, 因為哲學咨詢足可自立, 而且根據(jù)它自己的專業(yè)標準來行事。但這也許意味著哲學咨詢本身應當干得好, 建立一個更像教育學模型而不是醫(yī)學模型的框架, 并且堅決拒絕那些要求哲學家到非哲學家那里尋求認可的敦促,。
O Donaghue寫道:“僅僅 3天訓練, 其后授予一個證書, 許可你去做哲學咨詢, 這是滑稽可笑的, 因為它把哲學咨詢降低到了類似新世紀夢工場或狗兒馬兒秀的層次, 在那里, 也會頒發(fā)些空洞的證書來, 但決不會保證向公眾提供高質(zhì)量的服務,。 Marinoff 忽略了古老的研究傳統(tǒng)、技能訓練和為提高競爭力必需的教育,。除非得到特別培訓和體驗, 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哲學家們經(jīng)常缺乏一個成功的咨詢師說必需的移情能力,、傾聽技術(shù)或真實的人生經(jīng)驗。 Marinoff 損害了無論大小,、已經(jīng)由哲學咨詢業(yè)取得的公眾信任, 通過夸張的宣言和對幫助我們成長的其它行業(yè)的疏遠,。”
以上圍繞行業(yè)領(lǐng)袖 Marinoff 的唇槍舌劍, 恰恰反映了哲學咨詢的將擁有的廣闊疆土, 每一顆在重力環(huán)境下疲憊的,、 過重或失重的心靈, 都將可能停留在哲學咨詢師的工作臺前;而北美心理學界對哲學咨詢的擔心 (或者說恐懼) , 恰恰也反證了哲學咨詢的可能前景;對北美哲學咨詢業(yè), 最好的競爭方法, 也許可以借鑒自老子, “圣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 利而不害;圣人之道, 為而不爭?!?/p>
下面我們換個角度, 進入案例,、進入工作現(xiàn)場, 從微觀領(lǐng)域了解哲學咨詢業(yè)生態(tài)。
透過 Tim案例感受北美的哲學咨詢業(yè)生態(tài)
圣迭戈州立大學哲學系的 Peter Atterton在 “作為生之練習的哲學” 一文中, 記錄了與一個假名為 “Tim” 的客戶的對話情況,。使用假名, 這是哲學咨詢業(yè)的慣例,。 Tim付費接受了 “非公開哲學咨詢” 的服務, 2個月內(nèi), 與咨詢師進行了5次對話, 每次 1小時。
Tim案例之摘要
Peter Atterton認為, 蘇格拉底在最后的日子里, 曾經(jīng)提到 (見裴多篇) , 哲學是一種為死亡和臨終而做的練習, 但如尼采所說, 蘇格拉底 “對死亡之道有點太過諳悉”, Peter Atterton更感興趣于哲學之 “為生命和生活做的練習”, 他認為, 存在主義就屬于這種哲學, 因為它 “在呼吁實現(xiàn)生之價值方面非常適合”,。他要用它來幫助Tim,。
階段 1
Tim自訴是單身的同性戀, 38歲, 在一家銀行做出納,。 14年前, 被查出來HIV陽性, 現(xiàn)在每天要喝3次 HIV“雞尾酒”。自訴有抑郁癥傾向和2年的時好時發(fā)的毒癮史,。斷斷續(xù)續(xù)吃過抗 抑郁藥, 最近一年則未服過,。盡管攜有HIV , 他卻壯得象個運動員, 他說自己以前參加鐵人比賽。
Tim的家庭里, 抑郁流行,。幾年前他兄弟便自殺了, 他跟母親很親 (他7歲時父親便去世了) , 但見到母親的時候不多, 因為她住在亞利桑那州, 而他則在紐約,。母親老了, 憂郁著;他很內(nèi)疚, 不能為她多做點什么, 他自己也孤獨, 非常渴望有人與他保持長期關(guān)系,。
他聰明,、理智、有藝術(shù)細胞, 他大學主修電影研究, 現(xiàn)在也還是他的主要興趣所在, 此外, 他酷愛讀書,。
Tim來咨詢的原因是對目前的工作不滿, 但對未來的路怎么走又拿不準,。他進行過一些傳統(tǒng) 的咨詢, 包括心理療法, 但后來都停了, 因為他覺得不頂用, 生活依舊。他不知道哲學會不會有效, 但想一試,。
對話總是要個起頭, Peter Atterton提議從解決工作問題入手,。 Tim覺得人們瞧不起他, 說他是個 “純粹的出納”, Peter Atterton則告訴他,在存在主義看來, 他是個出納, 但他仍是自由的, 薩特的侍者看上去只是個侍者, 但他其實有權(quán)隨時走人,。 Tim今天是出納, 但明天可以是教師, 甚至侍者?
階段 2
被問及工作時, Tim說還沒有想好, 他就是這樣一個猶豫的人,。 Peter Atterton便繼續(xù)和他講什么是薩特所謂的 “壞信念”, 講人可能自欺欺人, 人相信自己缺少他其實擁有的自由。 Peter Atterton告訴 Tim , 過去的選擇, 并不妨礙未來的選擇,。 Tim有電影研究的學位, 可以在藝術(shù)界找份工, Tim同意了,。
階段 3
2周后, Tim說參加了一個當?shù)仉娨暸_錄制/圖像助理職位的面試, 他感覺良好, 就等著對方 來電話通知了。還說本周沒有吸毒, 并且重又參加了一個 12步康復班,。事情看上去進展不錯,。
倆人順便討論了吸毒的問題, Tim說因為抑郁而吸, 吸后樂而更悲, 但無力打破這個循環(huán)。 倆人都認為, 除非生活有改變, 否則, 康復班也解決不了吸毒問題,。
階段 4
Tim剛被查出 HIV時, 拼命吃喝, 生怕明天就死了, 到現(xiàn)在, 仍然這樣擔 心,。他生活在 Festinger 所說的 “認知不一致” 中, 他需要一個新的信息或者理解到生活可以許他一個更好的明天。 “我覺得無辜” Tim說,。 Peter Atterton覺得 Tim缺乏使命感, 便搬出Kierkegaard的理論, 告訴他人生分不同階段, 要過有意義的人生, 就必須走出 “求美”①的初級階段, 進入 “求善” 階段??紤]到 Tim是無神論者——猶太裔, 但不參加宗教活動, 也不信上帝——Peter Atterton就沒有講 “求善 ” 階段之后是什么,。但講這些時, Peter Atterton反復聲明, 并沒有任何道德說教的意思。
象海德格爾說的那樣, 人們寧愿不想死之可能, Tim也習慣性地認為, 自己也許不會死得那么早;但同時, 他又比一般人更多地活在海德格爾的 “真” 中, 相信死亡在前,。倆人達成一致, 正如 Montaigne 所言, “我們是否活夠了, 取決于我們想不想活, 而不是已活了多久”,。從這個角度講, 哲學的任務是找出雖然死神等著人們, 但人們還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階段 5
Tim最終沒有被聘去做助理, 他宣布以后不再來了, 因為看不出有什么理由, 他懷疑哲學能 派上什么實際用途! Peter Atterton覺得很不爽, 不僅是因為哲學并沒有使出一切招數(shù), 他也懷疑Tim太性急, 覺得也許本該出點更具體的主意, 比如建議 Tim看看其他工作機會?
結(jié)論
Peter Atterton反思道, 哲學不會像圣諭那樣說話, 咨詢師的工作只是個 facilitator( 譯者注: 譯為設施向?qū)坪醣容^適合, 起的作用類似授人以 “漁”, 而非以 “魚”) ,。對人生的意義, 可講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如果對方覺得受歧視, 可講康德,。對 Tim , 還應講Kierkegaard 的 “生存, 這是個基本任務” ———這句話好像也在說哲學咨 詢自己,。
Tim案例之評價
Tim案例可以引申出兩個關(guān)乎哲學咨詢發(fā)展的基本準則:
1.哲學咨詢師應該說明主義的副作用
在本案, Tim希望 Peter Atterton能夠扮演一個醫(yī)生的角色, 妙手回春;但 Peter Atterton表現(xiàn)得象個諂媚的推銷員, 而且在貨品上做手腳。如考慮到對方是無神論者, 故意不講 Kierkegaard 的人生第三階段 “求神” (religioussphere)階段,。這是一個多么危險而幼稚的欺騙? 哲學咨詢師應當本著科學的精神工作,。應當實事求是地告訴對方, 每一種主義的副作用, 主義都有缺陷。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非如此, 哲學則將退化, 從 philospher 退回到 sophist , 哲學咨詢也將自絕其路。
2.不要替客戶學習, 不要替客戶思想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哲學咨詢要做的工作是啟發(fā)學習、 幫助思想,。本案 中 Tim已然略有 “憤悱”,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 哲學咨詢師可借機啟發(fā)之, 但如果 Tim不 去學而思, 則終究會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如 此一來, 哲學咨詢師也只能 “不復也”,。 Peter Atterton也總結(jié)道, 咨詢師的只是個 facilitator , 但卻沒有布置必要的課外作業(yè), 讓 Tim去做。這 一點, 不妨借鑒心理療法的行為矯正等策略,。
(原載:《現(xiàn)代哲學》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