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簡介
叔本華視域中心理痛苦的哲學治療
摘要: 在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視閾中,人的心理痛苦是未曾滿足的和被阻撓了的欲求; 心理痛苦的主要來源有: 抽象的思慮、不好的性格、擔心別人的評價、失去無法替代的東西、報復,、憤怒、仇恨和缺乏需要的力量; 治療心理痛苦, 需要意識到: 痛苦總是以某種形態(tài)存在、解脫痛苦的程度是評價幸福的標準、要培養(yǎng)自身的福祉、合理解釋孤獨,、重心放在自身上,、獲得他人的欣賞。
關鍵詞: 亞瑟·叔本華,心理痛苦,哲學治療
人類的各種本體性的心理痛苦一直困擾人的心靈至深, 這不是一般的藥物和心理咨詢可以治療的, 必須從哲學的根本上進行治療,。事實上,不僅心理咨詢在大量借用各種哲學理論, 而 且追根溯源下來,“哲學咨詢”其實就是哲學的一個古老傳統(tǒng), 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思想助產(chǎn)術” ,以及伊壁鳩魯?shù)摹靶撵`治療”和斯多葛主義的“生活藝術”等[1]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對人的心理痛苦的思考, 更是自成體系。心理痛苦比肉體上的痛苦要大得多,而且比肉體上的創(chuàng)痛更容易傷身,其損害身體也更為嚴重,。
一 “心理痛苦”的界定
一直以來,哲學家,、心理學家、作家,、理論學家等都對心理痛苦的概念很感興趣,然而, 關于這種復雜的內(nèi)在心理現(xiàn)象的界定卻較少,且沒有統(tǒng)一,。心理痛苦( psychological pain, mental pain 或 psychache)一詞在維基百科全書中是指由于一種心理壓力和情緒創(chuàng)傷所致且明顯區(qū)別于身體創(chuàng)傷的疼痛, 心理痛苦是一種特殊的悲傷和思念、心理痛苦是對自我的逃避,、心理痛苦是個體基本需要的受挫或受阻[ 2] ,。
叔本華卻認為,欲求和掙扎是人的全部本質(zhì),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卻是需要、缺陷, 也就是痛苦, 所以, 人從來就是痛苦的, 痛苦是生命本質(zhì)上所不能少的,。 叔本華把意志,由于橫亙于意 志及其當前目標之間的障礙, 所受到的阻抑叫做痛苦[3]424 ,。與此相反,意志達到它的目標則稱為滿足、安樂,、幸福,。原來一切痛苦始終不是別的什么, 而是未曾滿足的和被阻撓了的欲求。 我們一切苦難中最尖銳的痛苦——自己對自己的不滿,。這種痛苦是不認識自己個性, 是錯誤的臆測, 和由此產(chǎn)生的不自量力的當然后果,。
痛苦、不幸福恰恰就是肯定的東西, 是引起我們感覺之物, 而所謂好的東西, 亦即所有的幸福和滿意,都是否定的, 也就是說,只是愿望的取消和痛苦的終止,。隨著認識的愈益明確, 意識 愈益加強,痛苦也就增加了,這是一個正比例,。并且一個人的智力愈高,認識愈明確就愈痛苦[3] 425。具有天才的人則最痛苦,。
叔本華認為[ 4] 93 , 人免不了要遭受不幸和痛苦, 痛苦對人也 有它的好處,。一切痛苦,對于意志既是壓服作用, 又是導致清心寡欲的促進作用,從可能性上說還有著一種圣化的力量[ 3] 542
二 “心理痛苦”的來源
叔本華對“心理痛苦”來源的分析 ,更加深入人的思想, 更加本質(zhì)化,。就像他所說的, 個別的不幸, 固然似為不期而遇的事物,但作為通常的不幸 ,則事出一轍, 可見是必然的。
1.抽象的思慮
世間許多的不幸,、痛苦,、荒謬和矛盾表現(xiàn)的根由 , 原來是盲目的意志,由意志所展示的內(nèi)容,不過是一種表象罷了。叔本華認為,我們苦樂的原因所在大半不是實際的“現(xiàn)在”而是抽象的思慮[3] 409 ,。這種思慮才是常使我們難以忍受的東西 , 才是給我們制造煩惱的東西,。我們最大的痛苦根本不是作為直觀表象或直接感受而存在于當前的東西, 卻是作為抽象的概念, 惱人的思慮及存在于理性之中的東西。
2.不好的性格
一般說來,人的性格特征怎么樣比他擁有些什么和他人對他的評價是什么更能影響他的幸福,。 人是什么, 他本身所具有 的一些特質(zhì)是什么,用一個字來說, 就是人格,。人格所具有的一切特質(zhì)是人的幸福與快樂最根本和直接的影響因素。其它因素都是間接的,、媒介性的 ,所以,它們的影響也可以消除破滅, 但人 格因素的影響卻是不可消除的,。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 好比美酒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因此,生命的幸福與困厄, 不在于降臨的事情本身是苦是樂, 而要看我們?nèi)绾蚊鎸@些事 情,我們感受性的強度如何[4] 2 ,。柏拉圖把人也分成兩類, 那就是性格隨和的人以及脾氣別扭的人,。他指出對于快樂和痛苦的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強度的受容性, 所以, 同樣的事情可以令某人痛苦絕望,另一人卻一笑置之??倱鷳n和煩惱著事情可能轉(zhuǎn)壞,是故即使結(jié)果是好的, 他們也快活不起來了,。另一方面, 卻不擔心壞結(jié)果,如果結(jié)果是好的, 他們便很快樂。
一個人在經(jīng)歷了事情或者受到了別人的勸告以后, 會看出自己性格的某一根本缺陷,并為之痛惜; 他真心實意地打定主意去改進自己,消除這一性格弱點,。盡管如此, 這一性格弱點仍然 一有機會就充分展示出來,。接下來就是重新的悔疚, 重新的痛下決心洗心革面,和再一次的重蹈覆轍。如是三番五次以后, 他就會意識到改變不了自己; 這一弱點深藏于自己的本性和人格之中,并且事實上是與這些同為一體了?,F(xiàn)在他反感并譴責自己的本性,他有一種痛苦的感覺——這種感覺或許會演變成良心的痛苦,。
3.擔心別人的評價
我們所有的焦慮、困擾,、苦惱,、麻煩、奮發(fā)努力幾乎大部分都起因為擔心別人會怎么說: 在這方面我們的愚蠢與那些可憐的犯人并沒有兩樣,。羨慕和仇恨經(jīng)常也源于相似的原因,。叔本華認為,人的一切情感的主要源泉是人常想到現(xiàn)在缺乏和展望未來,并深深地影響了自己的所作所為,這也是我們種種顧慮、希望和恐懼的真正源泉, 所有這些情感深深地影響到我們當前的痛苦和快樂,遠超過他對動物的影響[4] 97,。
4.失去無法代替的東西
看到我們熟悉和感到親切的人的死亡,我們會感到某種深刻的創(chuàng)痛,原因就在于我們感覺到: 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某種無以名狀,、為這一個人所獨有的東西; 現(xiàn)在這種獨特之物是完全 不可挽回地一去不復返了[5] 98。
被希望拋棄了的人,恐懼也同樣放過了他; 這就是“絕望”一詞的含義,。一個人渴望什么,他就會相信什么, 這是相當自然的事情; 正因為他渴望, 所以它才相信,。如果一個人由于受到命運 接二連三的、異常冷酷的打擊而最終失去了本性之中這一有益和緩解痛苦作用的特點,當他甚至反過來走到這一地步: 相信他不情愿的事情肯定會發(fā)生 ,而他渴望的事情絕對不會發(fā)生——絕對不會發(fā)生是因為這是他渴望的事情——那這樣一種狀況確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絕望了[5] 101,。
5.報復,、憤怒,、仇恨
每一個受到不公正對待的人, 內(nèi)心自然都會燃起報復的熾熱渴望,并且, 人們經(jīng)常說: 報復是甜蜜的。要證明這一點, 我們只須看看人們所作出那許許多多的犧牲, 目的只是為了享受報 復所帶來的樂趣,而所有這些報復行動都無補于已經(jīng)遭受的損害,。在預見到將肯定出現(xiàn)的復仇場面時, 死亡也帶有了某種的甜蜜[5]103 ,。
憤怒很快就會造成一種假象, 那是由憤怒的理由被出奇地歪曲和夸大了所致。它甚至使我們所有的想法, 都沾上了顏色,。這種情形和放置在接近眼前的很小物體會限制和歪曲了我們的 視野是一樣的道理,。而這種假象本身又加劇了憤怒, 而加劇了 的憤怒又再度夸大了這一假象。這種相互作用持續(xù)加劇,。
仇恨完全歪曲了我們的判斷,。在我們敵人的身上, 我們看見的除了缺點以外,別無其他。但對于我們喜愛的人, 我們看到的只是優(yōu)點和長處,甚至他們的缺陷在我們的眼里也是可愛的,。
6.缺乏需要的力量
我們現(xiàn)在是在普遍性上認識了我們的意志, 我們不再讓自己被一時的情緒和外來的跳動所誤, 而在個別場合作出在全局中和意志相反的決斷,。我們也同樣認識了自己各種力量和弱點 的性質(zhì)、限度, 從而我們就可以自己減少很多的痛苦,。這是因為除了使用和感到自己的力量之外, 根本沒有什么真正的感受, 而最大的痛苦就是人們在需要那些力量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缺乏那些力量[ 3] 419。
三 如何面對“心理痛苦”
叔本華面對痛苦并沒有絕望, 反而有一種清醒后的豁達,。悲劇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即對人生痛苦本質(zhì)的認識是參透人生達到精神高揚的手段,。叔本華在尋找出路時所提倡的人生態(tài)度,更能使人深深體會到一種超然的達觀。
1.痛苦總是以某種形態(tài)存在
消除痛苦的不斷努力除了改變痛苦的形態(tài)外, 再也做不出什么[3]431 ,。痛苦的形態(tài)原來是缺陷,、困乏、保存生命的操心慮危,。如果消除這一形態(tài)的痛苦成功了——這已極不容易 , 立刻 就有千百種其他形態(tài)的痛苦接踵而來, 按年齡和情況而交替變換,如嫉妒,、情敵、仇恨,、恐懼,、好名、愛財,、疾病等等,。最后, 痛苦如果再不能在另一形態(tài)中闖進門來, 那么它就穿上無名煩惱和空虛無聊那件令人生愁的灰色褂子而來。于是又得想辦法來消除空虛無聊,。因為人生都是在痛苦和空虛無聊之間拋來拋去的,。
2.解脫痛苦的程度是評判幸福的標準
我們要評判人生的幸福, 不是從歡愉與快樂來評判,而是要從它能解脫痛苦的程度來看 , 也 就是從解脫積極的罪惡來看[4] 2-3 。財富和有利的條件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永遠都是消極的,只是在擋開痛苦而已,。直到我們喪失了這些東西, 我們才感覺到這些東西的價值; 原來缺陷,、困乏、痛苦, 那才是積極的東西,是自己直接投到我們這里來的東西,。因此,回憶我們克服了 的窘困,、疾病,、缺陷等等也使我們愉快, 因為這就是享受眼前美好光景的唯一手段。
通常,人的幸福處境猶如一些小樹林: 從遠處看過去 , 這些小樹林顯得很美; 但靠近距離或者走進樹林中以后, 原先的那種美感就消失了,。我們置身于樹林之中, 但卻不知道那種美已經(jīng)消失于何方了,。我們經(jīng)常羨慕別人的處境, 原因就在這里。
3.培養(yǎng)自身的福祉
人自身的福祉,如高貴的天性,精明的頭腦, 樂觀的氣質(zhì), 爽朗的精神,健康完善的體魄,是幸福的第一要素, 所以, 我們應盡心盡力去促進和保存這類人生幸福的特質(zhì), 莫孜孜于外界的功 名與利祿[4]11 ,。在這些內(nèi)在的品質(zhì)里, 使人最能帶來直接快樂的莫過如“愉悅健全的精神” ,。因為美好的品格自身便是一種幸福。愉快而喜悅的人是幸福的, 而他之所以如此, 只因其個人的本性就是愉快而喜悅的,。這種美好的品格可以彌補因其它一切幸福的喪失所生的缺憾,。
叔本華認為,能夠促進愉快心情的不是財富, 卻是健康。至于如何維護健康實在也無需我來指明——避免任何種類的過渡放縱自己和激烈不愉快的情緒, 也不要太抑制自己, 經(jīng)常做戶外 運動,冷水浴以及遵守衛(wèi)生原則,。健康是成就人類幸福最重要的成分,只有最愚昧的人才會為了其它的幸福犧牲健康,不管其它的幸福是功,、名、利,、祿,、學識,還是過眼煙云似的感官享受, 世間沒有任何事物比健康更顯得重要。
4.合理解釋孤獨
那些經(jīng)常受苦的人,一旦脫離了困乏的苦痛,便立即不顧一切地求得娛樂消遣和社交, 唯恐自己獨處, 與任何人一拍即合,。只因孤獨時, 人需委身于自己, 他內(nèi)在的財富的多寡便顯露出 來; 愚蠢的人, 在此雖然身著華衣, 也會為了他有卑下的性格呻吟,這原是他無法脫棄的包袱, 然而, 才華橫溢之士, 雖身處荒原,亦不會感到寂寞[4] 23,。聰明的人首要努力爭取的無過于免除痛苦和煩惱的自由, 求得安靜和閑暇,以過平靜和節(jié)儉的生活, 減少與他人的接觸,所以, 智者在與他的同胞相處了極短的時間 后,就會退隱, 若他有極高的智慧, 他更會選擇獨居。一個人內(nèi)在所具備的愈多, 求之于他人的愈少——他人能給自己的也愈少,。所以,智慧益高, 益不合群,。
5.重心放在自身上
一般人將其一生幸福,寄托于外界事物上,或是財產(chǎn)、地位,、愛妻和子女,或是朋友,、社會等等,一旦失去了他們, 或是他們令他失望,他的幸福根基也就毀壞了。也就是說, 他的重心隨著每 個欲念和幻想,改變位置, 而不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因為他的快樂根源在外在事物里[ 4] 45 -46,。
如果人不能在性格與財產(chǎn)中找到幸福的源頭, 而需要在第三種,也就是名譽里尋找安危, 換言之, 他不能在自身所具有的事物里發(fā)現(xiàn)快樂的源泉,卻寄望來自他人的贊美,這便陷于危險 之境了。因為究實說來我們的幸福應該建筑在全體的本質(zhì)上, 所以,身體的健康是幸福的要素, 其次, 重要的是一種獨立生活和免于憂慮的能力,。退休的生活有助于心靈的平和, 就是由于 我們離開了長久受人注視下的生活, 不需再時時刻刻顧忌到他們的評語,。
6.獲得他人的欣賞
人們發(fā)現(xiàn),決定他是有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別人的意見; 于是他盡力討好他所看重的世俗, 以期給他們留下好印象。 這樣便產(chǎn)生了人性中內(nèi)在的和原始的特征——榮譽感, 或者自另一角度來稱呼他做羞恥心,。正是此種羞恥心使人在受他人評判時會羞愧臉紅,即使他明知自己是無辜的, 或者他所作所為本不受任何禮法拘束,可以依自由意志而行動, 然而, 他人的評價依然會對他發(fā)生影響,。反之, 在生命中最能給人勇氣的便是得到或重獲他人欣賞的信念; 因為唯有他人欣賞他,他們才會聯(lián)合起來幫助他和保護他,憑著這種力量他可以抵御生命中的許多災患, 這是他以匹夫之力所無法辦到的。
參 考 文 獻
[ 1] 歐陽謙. 當代西方應用哲學的新發(fā)展——關于“ 哲學咨詢”的思想治療之道[ C]//本書編委會. 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 杭州: 浙江大學, 2008: 329-338. [ 2] 樊召鋒,俞國良,劉聰慧. 心理痛苦研究述評——聚焦 5. 12 汶川大 地震受災群眾心理痛苦[ J] . 心理科學進展, 2009, 17( 3): 631-638.
[ 3] 叔本華.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M] .石沖白, 譯. 北京: 商務印書 館, 1982.
[ 4] 叔本華. 人生的智慧[ M] . 張尚德,譯.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88.
[ 5] 阿·叔本華. 叔本華思想隨筆[ M] . 韋啟昌,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社, 2005.
作者簡介: 武永江( 1977 -) ,男, 黑龍江方正人, 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講師,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哲學,。
基金項目: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高校思政、黨 建,、穩(wěn)定,、網(wǎng)絡)委托項目“思維假定視閾中的輔導員與學生和諧交談”, 項目編號:08FD3087 (本文亦是長安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基于心理咨詢思想的師生交流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 07Q07)
(文章來源: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 2009年 12月第 30卷第 12期總第 394期)